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1:21:51
各位朋友:这座冲天而立的花岗岩牌坊,高12米,宽17.3米。牌坊上端正中的横冒上刻着“博爱”二字,因此又称博爱坊。这座牌坊建于1930年,采用花岗岩仿木结构,建筑格局为四揽三闭冲天式。牌坊,在我国古代通常建在帝王陵寝的入口处,用来歌功颂德,至此朝拜者必须下马步行。“博爱”两个镏金大字为孙中山先生手书,也是他的座右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体这两字送人。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1:27:53
经过牌坊,就到墓道。可以看到墓道两旁对称地种植着两排雪松和四排桧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常用的石人石兽,喻示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气长留天地之间,其中的雪松已经成为南京市市树。
Df11-0128
发表于 2006-7-12 12:51:07
中山陵风水宝地。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3:44:56
陵墓的正门,坐北朝南,为单层歇山式(为古代第二等级的屋顶式样)。有三个拱门每个拱门都装有一扇对开的镂花铜门,门楣上“天下为公”四个字表达了孙先生毕生的奋斗目标和追求的理想。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3:46:45
:)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3:49:53
碑亭,全部用花岗石建造,盖蓝色琉璃瓦。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3:54:16
碑文为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此人是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字为颜体,道劲有力。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3:56:51
碑的背面,没有题写任何文字。不同于武则天的“无字碑”,孙先生的功绩是无法用文字来评述的。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4:03:50
已经可以仰望祭堂了。如果你跟团走到这,导游不得不提中山陵的台阶:从广场到祭堂总共有392级石阶。设计者为避免单调,将这392级石阶分为十段,每段一个平台,总计有大小十个平台。朝下看,不见台阶,只见平台。如果从下往上看,那么就只见到台阶,不见平台了。或许有的游客要问:这392级台阶的数字是否巧合?不是!而是暗喻了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
总结为:上看一条线,下看一层面。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4:07:47
对于八台面,为什么最上面三层明显比下面五层陡?上去再说:lol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4:11:42
最后一部分台阶,可以看清楚屋顶为重檐九脊顶。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4:26:09
下看一层面,看不到一个台阶!
回答刚才的问题:8个平台意味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我的理解就是立法容易,中华民国成立,有国就有法。然而真正实现三民主义达到奋斗的目标难,就象爬上来的经历一样。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4:28:25
:)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4:31:04
石雕花纹,为什么不刻孙先生深爱的梅花呢?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4:34:15
祭堂和墓室不能拍照,出来也没什么东西了:)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4:36:02
龙柏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4:38:34
参加夏令营的濮阳儿童团:lol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4:40:13
应某人要求自暴:)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4:42:24
参观完毕。开往长江路292号。
[ 本帖最后由 冬冬 于 2006-7-12 14:43 编辑 ]
冬冬
发表于 2006-7-12 14:45:52
在明代,这里是汉王府;清代设两江总督衙门于此,是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乾隆时期,这里曾为南巡行宫;太平天国时改为天朝宫殿;清朝后期,曾国藩沿袭咸丰三年前的旧督署规模及布局进行改建,仍为两江总督府。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这里的西花园;1928年,这里又成了国民政府所在地;1948年5月,蒋介石在此就任"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