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陶短房:英国高铁为何修得这么慢?
陶短房 学者据新京报报道,2010年高调推出的英国高铁项目HS2历时3年的调研、协商,至今非但未能开工,连第二期线路的规划都尚未确定。HS2公司新闻官曾表示,这个项目“可能20年后才能完工”。英国高铁何以修得如此之慢?高铁等重大工程的线路、站点规划都需经历漫长的公共协商过程;沿线征地、拆迁,在土地私有、人口密度又较大的英国,程序复杂,耗资巨大,如果和业主协商不成,被迫改线,则将出现成本超控的问题,又需回头重新审议成本控制;高铁是重大公共工程,立项需议会核准,还要一读、二读,而呈交议会的议案本身需周密准备,以便经得起反对党议员和议会财政委员会挑剔成员的反复审视,这个过程往往要持续几年之久。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非政府团体和沿线民众都可能循听证会程序提出交涉,环评、考古调查、地质调查等也需要大量时间、手续和代价。由此可见,英国高铁修得慢,有其慢的道理。工程对沿线广大城镇、地区面貌、景观、生态环境、地质状况构成重大改变,在动工前进行缜密的科学调查、论证,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接受各方审视、挑剔,可以避免因盲目动工而可能造成的、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文物、地貌破坏。更多征求地方、民众的意见,采用协商、赎买等方式进行拆迁,虽然慢一些、贵一些,却可避免诸多社会负面效应和后遗症。高铁工程投资巨大,所耗费的是纳税人的税款,慎重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引入科学和民意,是相当有必要的。“好饭不怕晚”,晚一点但稳一点,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浪费和麻烦。同时也应看到,英国人在高铁上的慢,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慢得起”的从容。作为铁路的发源地,面积不大的英国拥有绵密的铁路网,辅以发达的公路、民航体系,可以说,英国国内交通压力并不大。高铁在很大程度上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项目。这让英国朝野都多了一份淡定。如果是急需、缺门、不得不快的大项目,英国人也同样可以在确保程序不走样的前提下“快起来”,如伦敦奥运各重点工程就着实“大干快上”了一把。而同为高铁且规模和动工难度更大、从海底穿越英吉利海峡的“欧洲之星”,还是英、法、比三国合作项目,当年底即动工,从构想到通车仅6年,到100%状态也仅16年。在讲究全套流程、环节“一个都不能少”的英国,“提速”意味着付出高得多的有形、无形成本,倘是雪中送炭的紧急项目,自可不惜工本“搏一把”,倘如HS2这样,能快一些固然更好,慢几年也没什么大不了,那就没必要让公众再额外支付一笔可观的“提速费”了。 慢就是慢高铁确实不适合征不起地的国家,线路不直,跑不了速度 征不起地是个大问题啊,要不然国内也不会把高铁站都修的那么偏远了,城区的地价太高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