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下的合肥东编组站调车组
人民网合肥8月14日电 (记者岳晓龙 通讯员余向晖)位于合肥市瑶海工业园一隅的合肥东站,是一个二级四场的编组站,承担着华东第二货运通道和合肥枢纽运输的重要职责,担负着阜阳、蚌埠、芜湖、信阳、合九、合肥枢纽等6个方向的车辆解编作业。站内拥有5台调机作业,日均解体列车45列,编组列车45列,完成货车出入数达16000辆。 虽已立秋,但这里的骄阳似火,强烈的阳光炙烤着漫长的钢轨,整个由钢轨和石子组成的编组站处在一片热浪当中。8月13日上午,这里的室外气温已经达到了40℃,编组站股道之间的温度更是达到了60℃。记者走进合肥东站,走进这个远离旅客和货主,却担任着重要幕后工作的群体。烈日下每天得走几十公里
炎炎烈日,顶着毒日头在高温下作业,就是不动,也热得让人窒息,脚下的道渣又烫又硌脚,调车员就是这样头顶着烈日工作着。每天早上7:30接班,要忙到晚上19:30,一干就是12个小时。“上个白班,我们编组25列车,由于我们车站股道有效长较短,需要进行大量的翻钩作业,每编一列车都需要好几钩才能达到满轴。”该班调车长关继华这样跟我们说着。“所以,调车员跑动的距离也要多些。”
为了保证畅通,保证列车及时接进来、正点编开,调车组成员们就这样在这么高的气温下坚持调车作业,他们每天干活要湿几套衣服。汗水湿透了工作服,太阳把衣服晒干,再出汗,再晒干,一天的活干完后,衣服上留下的全是盐斑。
当问及辛不辛苦时,身为一名党员的关继华这样告诉我们,“我们身为调车员,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的职责,能够让车站不堵,我们挺高兴。”记者发现豆大的汗珠从关继华的脸上一直往下滴,有的掉在铁轨上,立刻就蒸干了。
熟练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粗中有细
“十车、五车、三车、一车”在执行一批连挂作业时,在第一辆车负责领车的连接员钟大山准确地向调车长显示着距离信号,为司机掌握调机速度提供准确数据,保证了车辆连挂的安全与效率。
目测距离是调车组最基本的一项技能,作为一名调车员,还必须熟练掌握信号旗、信号灯、口笛、无线调车灯显设备和有关通信设备的使用方法;列车解体、取送、编组、摘挂等调车作业方法及有关规定;掌握车站列车的编组计划、列车运行图规定的车次、到开时刻、编组内容、列车牵引定数及换长等等规章制度。
“别看我们干的是粗活,但也都是细活,不仅要熟练掌握很多规章还有很多工作技巧。”担当连接员作业的钟大山这样跟我们讲述着他的调车工种。
安全是前提,做好自控互控
调车作业中调整闸链、钩位、处理提钩杆插销、拆除制动软管等进档作业时,必须按规定进行防护。
作业时,调车组必须严格执行要道还道制度,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加强自控互控,确保调车作业的安全。安全预想也是班中一项重要工作,充分预想好一班工作作业要求,做到想在前、预防在前。
“1号进车档,调整钩位。”“1号,准备5道进路”、“1号明白”,几句联控用语,看似简单,实则都是从事故教训中提炼出来的调车标准用语,都是基本的调车规章。正是通过这些联控标准用语,加强了调车组成员之间的互控,确保了每班调车作业的安全。
人性化管理,是调车安全的最大保障
据统计,铁路发生的调车事故件数占全部行车事故总件数的半数以上。该如何确保车站调车的安全呢?该站党政工团齐心协力,从规章制度入手,制定翔实的调车工种岗位指导书,细化到调车长、连接员、制动员等每个具体工种、岗位。
车站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不断给予人文关怀。给高温下的工种人员做专门的体检,及时掌握调车员的体情况,及时调整;不断开展防暑降温送温暖活动,将清凉、将关心送到生产一线。让调车组成员在工作上有保障、在生活上有关怀。这些以人为本的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了调车安全。
铁路在老百姓眼里一直扮演着强势的“铁老大”形象,可我们在合肥东站看到的却是一个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群体。调车工作是极具挑战性的,需要从事调车的人员有一种很高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能吃苦耐劳。合肥东站正是有着这样一群热爱铁路调车作业的“飞虎队”,他们继承了前辈铁道兵们任劳任怨、开拓进取、顾全大局和爱岗敬业的铁路精神,确保了车站的安全与畅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