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网 发表于 2014-10-28 08:49:11

“高铁大脑”创造者

    为了技术保密不能请翻译公司,7个此前从未学习过意大利语的中国人,每人一本中意辞典,用时8个月,看清楚了CRH5型动车的所有控制逻辑

  作者 徐颖

http://www.cngaotie.com/uploads/141028/1-14102PT5152C.png

  “高铁大脑”创造者-

  1965年,常振臣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市六台乡石场村,这是一个距离县城近百公里、仅有50余户人家的小山村。常振臣1985年成为村里第一位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他的志愿是“吉林工业大学农机工程专业”。身穿蓝色工作服的他,如今是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客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

  2012年12月,由常振臣担纲主持的“CRH5型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研发项目”通过评审。2014年6月,这项科研成果通过知识产权分析与评估,中国彻底拥有设计制造“高铁大脑”的能力。

  要干一番男人的事业

  2004年,博士毕业的常振臣进入长客股份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始两年的博士后工作。此时正值长客股份公司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引进时速200公里的CRH高速动车组。初来乍到的常振臣,受命负责该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消化吸收。为了尽快熟悉动车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他主动申请参加“长白山号”动车组的试验工作。

  作为中国动车、高铁领域的重要标志,造价近1亿元的“长白山号”设计时速为210公里,由长客股份公司和加拿大庞巴迪公司联合研发,也是CRH出现前中国自主化程度最高的动车组。2004年9月的一次试验中,“长白山号”跑出了254.5公里的时速,这给常振臣带来极大震撼。“未来中国如果发展起这样的高速铁路,乡村与都市之间的交通将更为便利,改变家乡面貌的方式,也许不只是先进的农机设备。”

  创始性的“长白山号”于2007年2月在沈大线运行,挫折与挑战一路伴随,2012年因无配件供应被封存。

  常振臣说,后来CRH家族的第一个型号CRH1型电动动车组,牵引系统及内部装饰均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长白山号”。它不仅为国人带来了关于动车的深刻记忆,也开启了中国的高铁时代。“长白山号”试验结束后,2006年,常振臣博士后出站,他面临选择“高铁”还是“高校”。最后,长客股份公司原总工程师、公司内导师牛得田一锤定音:“作为一个男人,生在世界上就要干一番事业,高铁发展机遇可遇不可求。”

  高铁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到来

  2007年1月,常振臣率队的7人团队到阿尔斯通公司的意大利SESTO工厂,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培训,任务是了解列车网络的控制逻辑及其与各个子系统的接口关系,这也是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技术最重要的部分。但阿尔斯通给中国学员制定的学习计划却不包括这个内容。

  常振臣不得不仔细研读合同,“培训后使其具备自主改变列车配置的能力”这一条款,成为他与外方培训人员谈判的筹码。

  “经过对合同条款的反复讨论,终于拿到了核心的整车控制网络逻辑关系—3000多页意大利语的逻辑图。”常振臣说。这也为后续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奠定了基础。

  这是常振臣第一次接触到国际最先进的动车技术最核心的部分,未及兴奋,难题迫人—如何看懂意大利语的技术图。

  为了技术保密不能请翻译公司。7个此前从未学习过意大利语的中国人,每人一本中意辞典,用时8个月,读懂了CRH5型动车的所有控制逻辑。

  2007年4月18日,北京到哈尔滨的CRH5型车高速列车组正式上线运营,“和谐号”从此驶入中国百姓的生活。与此同时,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公里至250公里。中国高铁跨入新阶段。

  刚刚“研读意大利语”归国的常振臣,开始了CRH5动车组的随车试验。这时中国高铁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已经到来。

  下一步,“走出去”

  2009年春天,长客股份公司开始自主开发世界上最高标准的时速380公里的CRH380CL动车组。在常振臣看来,这个项目“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截至2010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到8358公里,每天开行动车组近1200列。

  2012年开始,中国为进一步打破高速列车供应商的独家垄断,实施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全面开展高速列车主要系统的国产化替代工作。到2013年11月末,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为11605公里,而此时中国的高铁总营业里程与此相当。从零起步到占世界一半,中国用了10年。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也从严重依赖外方到全部国产化。

  不过,激烈的国际高铁技术竞赛,仍不能让常振臣和他的团队有一丝松懈。

  他们正在研发传输能力更强的工业以太网,这是目前列车网络传输速度的1000倍,将大大提高整个车辆信息的传输速度。

  “这项技术在国外也是刚刚起步,希望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使我国尽快占领这一新的技术高地。”常振臣说。

  来源:中国高铁网 www.cngaotie.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铁大脑”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