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道——新关角隧道一线建成通车
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道——新关角隧道一线建成通车2014年12月26日11:54 来源:人民网-河南分网 http://henan.people.com.cn/img/2012wbn/images/peopleclienticon.jpg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分享到...
http://henan.people.com.cn/img/2010wb/images/renren.png分享到人人 [*]http://qzonestyle.gtimg.cn/ac/qzone_v5/app/app_share/qz_logo.png分享到QQ空间
2014年12月25日,在历经广大建设者7年多的攻坚,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道——新关角隧道一线建成通车。今年4月,新关角隧道双线正洞全部贯通。为打通全线正式建成通车的“最后一公里”,负责承建站后四电工程的中铁电气化局三公司拉开了最后攻坚战的序幕。经过近8个月的奋战,特别是一个多月来每天24小时不间断施工,中原铁军攻克了高原缺氧、数九寒冬、超长隧道施工、超强涌水等道道难关,确保了新关角隧道一线建成通车。新建关角隧道全长32.645公里,双线双洞,是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道,与老关角隧道相比,直接有利之处是列车穿越关角山的时间将缩短了两个半小时,路程缩短了近40公里,由原来的绕行关角山变为穿梭关角山,避开了人们所说的“灯泡”线路,新关角隧道的贯通给中国铁路百年历史上又添写了辉煌的一页。关角山,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登天的梯”,也是内地通往拉萨的必经之路。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修建如此长的铁路隧道,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境内的关角隧道,不仅是目前国内在建的最长的铁路隧道,同时还是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通讯员 赵萌、黄炯)
世界最长高原铁路隧道——逾32公里长的新关角隧道通车
[*]正文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试驾豪车赢万元大奖!
扫描到手机
http://s1.rr.itc.cn/qrcode/m/n/407346957.png
关闭
2014-12-28 17:39:22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保存到博客
[*]大|中|小
[*]打印
新华网西宁12月28日电(记者骆晓飞 李亚光)目前世界最长高原铁路隧道—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继25日下行线正式通车后,28日上行亦通车投运。至此,自2007年11月起开工建设、历时8年的浩大工程宣布竣工运营。这也意味着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已实现全线双线电气化,青藏铁路的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
“关角”藏语意为“登天的梯”。新关角隧道最高海拔3497.45米,全长32.645公里,是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二线控制性工程。隧道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和乌兰县境内的关角山,青藏铁路天棚站至察汗诺站之间,设计时速160公里。
这里常年高寒缺氧,平均气温只有零下0.5℃,且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十分恶劣。“关角隧道施工中最大的困难是洞内超强涌水,平均每天涌水量达17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水量。”中铁十六局新关角隧道指挥长孙胜臣介绍,为了排水,项目部投入巨资,并与科研院校组成科研攻关小组,组织100多人的专业排水队伍,还额外开凿了一条8060米的泄水洞工程。
中铁隧道集团新关角隧道指挥长职常应说,在这8年的施工中,中铁隧道集团在通风出碴、断层破碎带施工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着力破解一系列高原特长隧道施工难题,为以后高原隧道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据了解,新关角隧道通车以后,列车穿越关角山的时间,由以前2小时缩短为目前的20分钟。
青藏铁路西格二线东起西宁西站,经湟源、德令哈等站,西至格尔木站,全长763.5公里,线路规划运输能力为客车20对、年货运量5000万吨。
新关角隧道正式通车后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全县实现双线电气化,这不仅将提高青藏铁路运输能力,而且也为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和拉萨至林芝铁路等储备了运力。
作者:骆晓飞 李亚光
http://business.sohu.com/20141228/n407346957.shtmlbusiness.sohu.comfalse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2/28/c_1113803464.htmreport886新华网西宁12月28日电(记者骆晓飞李亚光)目前世界最长高原铁路隧道—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继25日下行线正式通车后,28日上行亦通车投运。至此,自2007年11月
(责任编辑:Newshoo
客车好像还没有运行吧? 金色胡杨 发表于 2014-12-28 20: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客车好像还没有运行吧?
同问,啥时候调图 金色胡杨 发表于 2014-12-28 20:37
客车好像还没有运行吧?
这个说不定,调度有时临时让列车走的。
前不久走宁西铁路,发现不仅有货运列车走宁西二线,客车也有
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道——新关角隧道建成通车
(点击: 42) 时间:2014-12-29
http://www.eebthree.cn/UploadFiles/2014122910232304.jpg
图为12月25日,关角隧道1号线开通后,首列列车穿越关角隧道,进藏铁路更加通畅。赵萌/摄影
http://www.eebthree.cn/UploadFiles/2014122994851318.jpg
关角隧道2号线接触网施工。赵萌/摄影
http://www.eebthree.cn/UploadFiles/2014122994753869.jpg
图为关角隧道开通前,信号专业在进行开通前设备的最后调试。赵萌/摄影
http://www.eebthree.cn/UploadFiles/201412299487517.jpg
大雪封山时还在进行通信光缆敷设施工。孟伶钊/摄影
http://www.eebthree.cn/UploadFiles/2014122994818402.jpg
图为关角隧道内接触网刚性悬挂与柔性悬挂的过渡段。赵萌/摄影
http://www.eebthree.cn/UploadFiles/2014122994828283.jpg
跨越了关角山的进藏铁路更通畅。赵萌/摄影
2014年12月28日,在历经广大建设者7年多的攻坚,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第一长隧道——新关角隧道建成通车,进藏铁路更加通畅。
关角,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登天的梯”,也是内地通往拉萨的必经之路。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修建如此长的铁路隧道,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境内的关角隧道,不仅是目前国内最长的铁路隧道,同时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第一长隧。它是西(宁)格(尔木)二线铁路的控制性工程。
今年4月,新关角隧道双线正洞全部贯通。为了打通西格二线全线正式建成通车的“最后一公里”,负责承建站后“四电”工程的中铁电气化局三公司拉开了最后攻坚战的序幕。经过近7个月的奋战,特别是近一个多月来每天24小时不间断施工,“中原铁军”攻克了高原缺氧、大雪封山、阴冻潮湿、超长隧道施工、超强涌水等道道难关,将几十万件的电气设备、零件,一千多公里的光、电缆,七十二条公里的接触网在难以想象的短时间里安装到位,完成施工建安三个亿,确保了新关角隧道建成通车。很多员工是在几个月都见不到阳光、阴冷昏暗、呼吸困难的环境下坚持了下来。七年漫长的工期,可见施工的艰难;七个月的“四电”攻坚,可见电气化三公司克难的勇气和能力!
关角山站后“四电”工程包含有通信、信号、变电电力、接触网四大专业。接触网专业采用瑞士的刚性悬挂接触网,这是国内第三条在长大隧道采用刚性悬挂工艺的电气化铁路,施工精度要求高,接触网水平高度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工艺复杂。但线路后期运行稳定,保养、维修方便。
关角隧道工程,通信、信号专业是工程开通前导项目,它要提前为各个专业提供传输通道和线路控制联动到位。施工进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长大隧道施工,运送物资材料和员工上下班路途远。前期施工时路基、轨道都没有成型,人员进入隧道全靠步行,物资设备材料全靠肩挑人扛。面对交通不便、运输距离远、交叉施工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项目部不等不靠,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在没有工作面的情况下,自己创造工作面,合理安排人员和工期,进行见缝插针式的施工,从而确保了各项节点工期。
电力工程从7年前为关角山隧道施工提供先期动力的临时用电开始,到关角山隧道正式开通后的所有用电,三公司电力变电专业用锲而不舍的精神诠释了艰苦决绝的含义和气概!他们在荒无人烟、严重缺氧的海拔4千余米的高原上,踏出了关角山隧道施工的第一步。在隧道贯通后的站后工程中,为了给所有施工作业面提供工作动力和照明,他们又在隧道工程作业没有完全结束的情况下,提前介入,提前勘测,为后续工作创造了条件。他们也和大家一起迎来了线路最后开通的喜悦和欢庆!
新建关角隧道全长32.645公里,双线双洞,施工最高海拔3800米,平均海拔3600米,环境恶劣可想而知。与老线路相比,列车穿越关角山的时间缩短了近两个小时,路程缩短了37公里,由原来的绕行关角山变为穿梭关角山,避开了目前世界最长的展线(盘山路),新关角隧道的贯通给中国铁路百年历史上又添写了新的一页。
赵萌、黄炯、刘雁南、孟伶钊/报 道 赵萌 孟伶钊/摄影
32.645km,太威伍了。 客车能节约多久 老线是否废弃?到天峻就没有火车了。 套装门 发表于 2014-12-30 22: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线是否废弃?到天峻就没有火车了。
老线不废弃,而是作为备份线路。毕竟在青藏高原这个气候和地质不稳定地区,备份是必须的。 现在,国内的铁路展现群出了南疆、关角山、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外,还有那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