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照片诉说铁路故事
http://www.xmnn.cn/dzbk/xmrb/20091225/200912/W020091225375752658134.JPG?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路的轻轨。
http://www.xmnn.cn/dzbk/xmrb/20091225/200912/W020091225375752656257.JPG
?上世纪五十年代火车从海堤开进厦门岛。
http://www.xmnn.cn/dzbk/xmrb/20091225/200912/W020091225375752811789.JPG
蒸汽火车头,一动呜呜叫。
高铁即将开通到厦门,有关铁路与列车的故事又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中华路”曾经铺设轻轨
厦门城市建设档案馆曾少雄和摄影家白桦先生提供了几张老照片,掀开了一段城市与铁路的故事。照片中有一张是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厦门岛。当时厦门岛上并没有列车通行,怎么会铺有铁轨呢?有关专家为我们进行了解读,原来画面中的地点就是现在的中山路靠近文化宫的那一段,原来称为“中华路”,当时这些铁轨是因城市建设施工,为运输建材的方便而铺设的,称为轻轨。
清末海沧嵩屿诞生我省首条铁路
厦门人认识铁路和列车要比认识轻轨来得早。有关专家告诉我们,早在清代末年的1908年,厦门海沧嵩屿就曾经诞生过福建省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这条铁路1910年通车,营运了约20年,长28公里,从嵩屿到漳州的江东桥。据一位曾经乘坐过当时火车的老人回忆,当时的车速相当慢,二十八公里的路程要开三个多小时。坐在上面就好像坐老爷车,因此当时留下了一首打油诗:农夫坐火车,斗笠被风吹。下车拾斗笠,火车犹可追。这当然有点嘲弄的味道,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铁路进入厦门,实际上也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现在海沧的贞庵村的岭上自然村,还留下了一段当年铁路的涵洞。不远处还留下了一个水池,年过八旬的方先生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当年漳厦铁路的停靠点。这个水池当时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因为火车需要经常加水,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火车上总是留下许多烟尘,水池的水也可以用来洗涮烟尘。
“呜”在闽南话中就是“有”
关于火车与厦门,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鹰厦铁路建成,火车从海堤开进了厦门岛,那时候的车速要比“老爷车”快得多。它使厦门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配图(中)的老照片,就是这样一个画面。现在人们对这一段记忆还是挺深刻的。不过那时的火车还是蒸汽机的车头,所以画面上火车还拖着一条长长的白烟。
厦门铁路旅行社的李华龙先生回忆说,当年蒸汽火车的工作他见过,驾驶室里一般要有三个人:司机、副司机和司炉。司炉完全是体力活,平均每20秒就要挥一次铲,往炉子里加煤。火车进站或出站时,都会冒出白烟,然后长长地“呜”一声,那时火车站附近的一群顽童,经常远远地朝着火车大喊:“火车师傅娶某(娶妻)没。”火车的那声“呜”就是响亮的回答。原来“呜”在闽南话中就是“有”。顽童们自然放声大笑。
文/陈惠芬图/曾少雄 白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