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爆棚东以外,徐州非常有必要增加一个徐州南站
最近去了趟徐州,徐州东确实挺小的客流量还挺大的。很少有地级市能像徐州有那么大的客流辐射量,看地图徐州离安徽的宿州和淮北超级近,应该是个省际型城市。
现有的京沪高铁是从微山湖东走的,所以到了徐州就是徐州东站。
除此以外徐州客流能辐射到的还有自己的丰县沛县以及临近的安徽地区,这些都在徐州西部。
由于西部的萧县已经由徐州划出到安徽,设计西站已无城市空间。
另外考虑到徐州西北是微山湖,最佳是设立徐州南站,服务徐州西北以及西南的地区。
不过徐州城区南部也是临近省界,徐州南站也是差不多建在铜山区与宿州交界处了。不过相比宿州东站的位置,客流辐射量应该还是强很多。 还不如继续徐州东了。 同意楼上的,不如继续徐州东了…… 没有必要,徐州东还要扩建的。徐州站也能分担部分高铁客流。
另外从枢纽布置来看,要加也是加徐州西站。而且也不用新建,萧县北完全可以充当这个功能。 楼主只要能出这个钱,随便建{:4_87:} 不是特别需要,萧县北承担徐州西的功能,未来如果地铁1号线高架西延到萧县北,相当合理,可惜萧县不属于徐州,两省协调太难了 萧县当时不知道为啥要划给安徽,是否能再划回来呢? caolei666666 发表于 2016-7-13 11: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萧县当时不知道为啥要划给安徽,是否能再划回来呢?
安徽拿泗洪和盱眙换了江苏的砀山和萧县,怎么可能换回来
如果不是什么超级大城市的话,尽量能就弄一个车站就弄一个车站了,方便旅客换乘什么的,别搞的像桂林那样,那么小的一个城市,弄了三个车站都停靠高铁动车,非常不方便。 车芸 发表于 2016-7-13 09:13
没有必要,徐州东还要扩建的。徐州站也能分担部分高铁客流。
另外从枢纽布置来看,要加也是加徐州西站。而且 ...
萧县已经不再属于徐州 leeze 发表于 2016-7-13 11:25
如果不是什么超级大城市的话,尽量能就弄一个车站就弄一个车站了,方便旅客换乘什么的,别搞的像桂林那样, ...
徐州比较特别,他有很多跨省客流,桂林衡阳商丘上饶也是地级市枢纽,但没有徐州这么大的客流辐射量,不知为何 风生谷底 发表于 2016-7-13 10:25
不是特别需要,萧县北承担徐州西的功能,未来如果地铁1号线高架西延到萧县北,相当合理,可惜萧县不属于徐州 ...
徐州南面还有灵璧睢宁泗县泗洪等不通高铁,有巨大的出行需求。 xywuxi 发表于 2016-7-13 11: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徐州比较特别,他有很多跨省客流,桂林衡阳商丘上饶也是地级市枢纽,但没有徐州这么大的客流辐射量,不知 ...
三面甚至三面半都是外省,客流不出省去哪?就是去省会也得出省才能实现,中国最奇葩的行政区划,没有之一
五省通衢的名字不是白叫的。 caolei666666 发表于 2016-7-13 11: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萧县当时不知道为啥要划给安徽,是否能再划回来呢?
为了洪泽湖统一治理,泗洪盱眙换来了萧县砀山。 徐州应该连同皖北和苏北部分地区成立独立的淮海省。现在这个样子好尴尬的了。 xywuxi 发表于 2016-7-13 11: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萧县已经不再属于徐州
这是事实,但是萧县属于徐州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不属于徐州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沧海横流,说不定哪天就又回来了。但是目前,确实制约着萧县的发展以及徐州向西发展,徐州新五环好像要穿越萧县境内了,距离太近了,融合在一起已经是大势了
风生谷底 发表于 2016-7-14 17:04
这是事实,但是萧县属于徐州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不属于徐州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沧海横流,说不定哪天就 ...
徐州往南也无法发展,徐州城区南端距离到宿州的省界太近 南边出了城就是安徽地界,北边出了城就是山东地界,西边还没出城就是安徽地界,灰机场都要建在安徽省界
徽京北边出了城就是安徽地界,西边没出城就是安徽地界,灰机场也要建在安徽省界
还要天天笑话安徽火车没客流,灰机没客流
两江总督 发表于 2016-7-17 20: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南边出了城就是安徽地界,北边出了城就是山东地界,西边还没出城就是安徽地界,灰机场都要建在安徽省界
徽 ...
这个事情要怪只能怪康熙乾隆了,江苏安徽从南到北,人文和地理上都没有明显的界限,所谓省界只是人为割裂的。当年清王朝为了防止汉人造反,割裂江南省,北边将徐州周边切割,这是极不合理的行政区划。导致淮海方圆几百公里没有一个可以辐射周边的特大城市,如果徐州,淮北宿州,萧县,丰沛,枣庄,贾汪邳州组团发展成像武汉,郑州这种级别的特大城市,那又会怎样。可惜,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省都对这个东部残留的经济洼地视而不见。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