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wei8644 发表于 2019-9-22 13:12:09

高铁关键零件国产化——车轮

本帖最后由 duwei8644 于 2019-9-22 13:11 编辑


车轮是轨道车辆至关重要的零件,承受并传递车体(转向架)与钢轨间的动态载荷。而且,轮轨间的作用力是随速度的提高以平方倍数增长的。在时速超过300公里时,高铁车轮的工作环境和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车轮质量直接关系着列车的运行安全和旅客生命财产的安全。1998年,德国ICE-1高速列车脱轨,造成101人死亡、105人受伤,究其原因,正是由于车轮外钢圈因疲劳而突然断裂。
一般来说,高铁车轮都是用模锻——轧制的方法制造。车轮钢材坯经锯切、锻轧、热处理、机加工等若干工序后,制造出车轮成品,然后进行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静平衡测量、喷丸强化、硬度测量、全尺寸测量等全方位严格检测。所有检测合格,方可出厂。到20世纪末,高铁车轮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已是成熟技术,由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四家公司垄断。 早年间我国火车车轮全部依赖进口,直到上世纪60年代,先后成功轧制出第一个车轮轮箍和辗钢整体车轮,至今,以马钢、太重为首的国内企业已经占有了铁路机车、客车、货车的市场。对于国产高速车轮技术,曾在时速200公里的‘中华之星’上安全运营了50万公里,但更高速度的车轮尚未研制成功,但从那时起就开始设立了“动车组轮对国产化”的项目。
       2004年决定走“以市场换技术”道路的时候,动车轮对并没有单独列入“国产化”之列。因为高速列车对轮对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尤其是用于生产轮对的特种钢有严格的纯度要求,一直以来,这都是冶金部门的强项。虽然高铁开通运行已经过了十一年,我国高铁车轮国产化已经取得显著的进展:
2016年7月,标动“金凤凰”和“蓝海豚”成功完成世界最高速的动车组交会试验,在这两列试验动车上,就安装有我国自主(太重)研发生产的车轮和车轴;2017年,太重、马钢、晋西车轴已取得标动轮轴产品的资质,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实现了动车轮对国产化;2018年7月马钢生产时速320公里的高速车轮一次性通过TSI认证,并成功出口给德铁。
时至今日,随着我国从“技术引进”(形成制造能力)到“消化吸收再创新”(CRH380A、标动),经过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实现了90%以上零部件的国产化,但对于网络、牵引、制动高铁三大核心系统,尚处于研制探索阶段,相信在不断努力积累尝试后,一定会逐步掌握更为复杂的核心技术,让我们拭目以待!static/image/hrline/4.gifhttp://bbs.hasea.com/static/image/hrline/4.gif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铁关键零件国产化——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