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圈儿、两圈儿、三圈儿~哎,人呢?
这回还是标题党吗?{:4_104:}其实是去玩这个去了{:4_104:}
本帖最后由 铁道游击队长 于 2017-1-19 12:05 编辑
无奈司机太死板,等他嘴里“念完咒”,手指比划到位,黄花菜已经凉了,神奇的中国铁路{:4_104:}
不给人家帮我试,已然应该感激涕零了,试毕,司机感叹到,这功能真尼玛强大{:4_87:}
如果有对技术感兴趣的车迷,我考考你,当机车投入加馈后,手柄置于最大(0.0级),车速降至0的过程中,电机电压该如何变化{:4_104:}
本帖最后由 903861816 于 2017-1-19 15:18 编辑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1-19 11: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奈司机太死板,等他嘴里“念完咒”,手指比划到位,黄花菜已经凉了,神奇的中国铁路
不给人家帮 ...
队长又去玩车了,这是SS9G吧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1-19 11: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奈司机太死板,等他嘴里“念完咒”,手指比划到位,黄花菜已经凉了,神奇的中国铁路
不给人家帮 ...
先大后小?
诶有个问题
手柄在牵引状态18位最大
制动状态0位最大
牵引转制动得先归0吧
那归零完了开制动岂不是先大后小
那不会很大冲动? 如果没算错的话:
不计损耗的情况下(电流×电压=功率=力×速度)嘛
又有(力=传动比×转矩)(转矩=电机结构常数×磁通×电流)
当传动比与结构常数均不变
推出(电压∝磁通×速度)
投入加馈了说明励磁电流开到最大了
那只要励磁电流不变电压就跟着速度线性减呗
最后发现铁路机车概要这玩意只能当个概要看
它里面很多东西是自相矛盾的…… 本帖最后由 CRS 于 2017-1-20 00:46 编辑
实际上另外一个问题在于
根据概要提供的控制特性公式算出来的数和微机显示完全对不上……
算这么个玩意算这么半天
自愧脑子大不如前了…… 本帖最后由 一只老斑鸠 于 2017-1-20 09:36 编辑
要怪就怪当年日本人侵华的时候遗留下来的那些反人类的管理制度,手比眼看(日语当中叫:指差确认)和呼唤应答制度这东西到现在仍然在日本的许多铁路公司广泛使用呢,但欧美国家的铁路则没有这些东西,真的是文化理念的差异啊。日本人的那种近乎变态的制度再加上前苏联的那种计划经济模式的铁路运营体制彻底摧毁了中国铁路的创新意识。 903861816 发表于 2017-1-19 15: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队长又去玩车了,这是SS9G吧
是啊,再过几年想玩怕都没得玩了{:4_104:}不过这是挺早前的事儿了{:4_104:}
903861816 发表于 2017-1-19 15: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先大后小?
为什么呢{:4_104:}
CRS 发表于 2017-1-19 23: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诶有个问题
手柄在牵引状态18位最大
制动状态0位最大
牵引转制动得先归0吧
那归零完了开制动岂不是先大后小 ...
不会的,因为制动18级在上面{:4_87:}
这种“无级调速”的手柄比较直观吧,注意看电压制式,中国制造是不是乐趣多?{:4_104:}
CRS 发表于 2017-1-20 00: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没算错的话:
不计损耗的情况下(电流×电压=功率=力×速度)嘛
又有(力=传动比×转矩)(转矩=电机结 ...
算的没错,如果干想的话容易被加馈干扰{:4_87:},实际上晶闸管输出在电机那地方并没有压降{:4_104:}
CRS 发表于 2017-1-20 00: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实际上另外一个问题在于
根据概要提供的控制特性公式算出来的数和微机显示完全对不上……
算这么个玩意算这 ...
第三张图是有问题的,可以看到5.8的“8”刚刚跳变,此时刚刚加载到位,系统有一个响应时间,所以这些数据不可作为对照
我拍过SS9的介绍,这一阶段的给定电流值是792A,图示明显略低。曾经在石太线上也试过一次该车型高速电制,那个车的电流也是明显偏低,当时是上海的车,司机说上海那边从来不用这个东西,所以我们也不敢用(怕出活儿)。我怀疑那次是因为电阻老化导致的电流低
这次这个,有可能是电阻的问题,还一种可能是加载不到位造成的,虽然表面上看,手柄位刚好够满载输出,但那仅仅是刚好,由于当时是单机(附挂一台韶9),加速度特别大,所以司机不可能把手柄位匹配的特别完美(本来我是想让他直接给00级的),就算直接给定00级,由于系统反应也需要时间(相对于单机),所以电流偏低也正常
我觉得这东西应该是所谓的闭环控制,如果说一切都正常的情况下,电流还偏低,那就得看看是不是传感器数据不准,至少微机屏显示的数据,总的来说应该还是比较准确的(地铁的那玩意好像参考意义不大)
石太线的情况,就算是闭环控制,我在想,电机电压也不能无限调高,实际上高速时对电机电压限制是比较严格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电流偏低了,可能是这样……
一只老斑鸠 发表于 2017-1-20 09: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要怪就怪当年日本人侵华的时候遗留下来的那些反人类的管理制度,手比眼看(日语当中叫:指差确认)和呼唤应 ...
呵呵,其实换个角度看,“手比眼看”完全符合“强迫症”的症状,请想想,一个骨子里有强迫症的民族,是多么的变态和可笑,对邻居来说又是何等悲哀{:4_104:}
最后一句话似乎挺有道理的,本身就勒着束腰带,头上还顶着个紧箍咒,这人基本就别想别的了{:4_87:}
我之所以说黄花菜凉了是因为车速都68了才刚刚加载到位,而68刚好是加馈临界点,我本来想着75就能到位然后体验一下过程的{:4_104:}没办法
本帖最后由 一只老斑鸠 于 2017-1-20 10:39 编辑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1-20 10: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其实换个角度看,“手比眼看”完全符合“强迫症”的症状,请想想,一个骨子里有强迫症的民族,是多 ...
历史的进程让中国铁路的发展没有了选择权,先是14年抗战让中国的铁路被迫接受了日本人的那一套变态的制度,建国后又受到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前苏联的那种僵化死板的模式,如果说日本人的变态制度已经扼杀了中国铁路创新的灵魂,那前苏联的计划经济运作模式则是压垮中国铁路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帖最后由 铁道游击队长 于 2017-1-20 10:43 编辑
一只老斑鸠 发表于 2017-1-20 10: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历史的进程让中国铁路的发展没有了选择权,先是14年抗战让中国的铁路被迫接受了日本人的那一套变态的制度, ...
我在想,紧急情况下,司机是否也需要手比眼看,高声呼唤{:4_104:}
别小看被耽误的这几秒钟,最后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4_104:}
其实我去玩车,某种意义上也是做好事,至少我让当值的两位司机充分认识到,关键时刻,电制这玩意也许是可以救命的{:4_104:}
就怕没时间给他们比划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1-20 10: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在想,紧急情况下,司机是否也需要手比眼看,高声呼唤
别小看被耽误的这几秒钟,最后可能就是生 ...
长期身处这样的体制下,整个人都会变得不会思考问题和灵活应变,当然这一切还是得怪日本人,日本人虽然有着强烈的匠人精神,但这个民族也是一个认死理,不会转弯的民族。说真的日本人的许多看似先进的设计其实都是很反人类的。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1-20 09: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什么呢
在常规电阻制动中,电机的电枢电流随着机车速度的减小而减小,机车轮周制动力也随着机车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加馈电阻制动就是为提高机车在低速运行时的轮周制动力,从电网中吸收电能,补足到电机的电枢电流中去,以获得理想的轮周制动力。
从理论上讲,加馈电阻制动可以使机车制停。而实际上由于牵引电机整流器不允许静止不动长时间通过额定电流,以防止整流器过热而烧毁。故机车速度低于一定值时,就切除加馈制动,改用空气制动制停机车。
以上两段话从度娘搜的,据此我猜测的,一知半解{:6_154:}
903861816 发表于 2017-1-20 11: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常规电阻制动中,电机的电枢电流随着机车速度的减小而减小,机车轮周制动力也随着机车的速度变化而 ...
度娘又开始镭了,整流器通过多大电流,跟机车是否静止有啥关系{:4_104:}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