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mao_zhh
发表于 2017-3-31 20:38:40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3-31 12: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也不是牵引力转移啊而且这个东西不是那么简单的……
愿听详细的讲解呢
hypersky
发表于 2017-3-31 20:56:45
楼主居然是2006年小学毕业!{:2_37:}
五子棋
发表于 2017-3-31 20:59:36
hypersky 发表于 2017-3-31 20: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居然是2006年小学毕业!
实际是2013年高中毕业哦
CRS
发表于 2017-3-31 23:26:31
五子棋 发表于 2017-3-31 20: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实际是2013年高中毕业哦
楼主你中间那一年干嘛去了?{:4_79:}
是我又认识一个病友嘛?
CRS
发表于 2017-3-31 23:31:55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3-31 12: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轴重转移的本质是质心转移,所以只要有加速度必然转移
至于和轴距的关系,我并不同意这个看法
顺便还是上 ...
轴重转移最主要的原因是
轮周牵引力和车钩牵引力不共线
这就像个杠杆,把车给撬起来了
于是才轴重转移
火车那点加速度应该影响不大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00:51:36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3-31 14: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是从字面来看只是初级的防空转,并没有体现出蠕滑控制来
其实这个也很好证实,你去看看这车的 ...
那个年代应该也就是那样了,那个在当时应该就算是粘控了,你得结合当时的年代来看啊{:4_104:}。
从美国车迷讨论来看,在EMD与GE的PK上,EMD好像在耐久性、柴油机加载速度、蠕滑控制和径向转向架方面要胜于GE,在同级别GE ES44AC(4400马力交流)与EMD SD70ACe(4300马力交流)的对比上,后者虽然少了100马力,但牵引力更大,持续速度更低,再加上加载速度快等优势,驾驶员说实际驾驶感受是SD70ACe性能要强于ES44AC。
GE还喜欢起火和崩增压器,估计要不是价格便宜,优惠多,很可能是卖不过EMD的。
所以我感觉美国柴油机车,销量上GE领先,技术上EMD领先。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00:54:15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7-3-31 18: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哈哈哈 ,里面有部分是我更新或添加的。现在很多都被其他人搬到百度百科了。
我一般搜索优先用谷歌,其次必应,最后百度。
看百科优先维基,其次百度,最后是其他百科。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00:59:06
本帖最后由 Lion2013 于 2017-4-1 01:00 编辑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3-31 15: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柴油机负荷率在短时间内频繁、剧烈变化是不好的,尤其是在高功率场合
否则就不需要柴油机恒功率控制这东西 ...
实际运用的时候六台电机不会同时抑制的,彼此状态不同会互相抵消这个波动,最后反映到柴油机这可能就不大了,或者是那个波动速度远大于柴油机调节的速度,幅度又不是太大,系统就直接忽略了,恒功输出就可以了。
而且抑制也不是直接关掉不给电流。这么多年下来大体上也知道抑制到多少就能够抑制住。
我之前说电流表那么波动,柴油机转速起伏是SD40老机车上的情况。现在的SD70机车上已经听不出柴油机转速波动了。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01:35:46
CRS 发表于 2017-3-31 23: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轴重转移最主要的原因是
轮周牵引力和车钩牵引力不共线
这就像个杠杆,把车给撬起来了
于是才轴重转移
火 ...
轴重转移不光发生在同一个转向架上的车轴之间,同一个车体前后两台转向架之间整体也会发生轴重转移的。只不过这个转移量可能相比于转向架上的转移量来说小很多。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7-4-1 09:33:23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00: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一般搜索优先用谷歌,其次必应,最后百度。
看百科优先维基,其次百度,最后是其他百科。
现在谷歌和维基百科不翻墙是用不了的。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10:28:58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7-4-1 09: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谷歌和维基百科不翻墙是用不了的。
好在英文维基是可以直接看的,谷歌翻译也可以直接用,所以可以英文维基+谷歌翻译{:4_104:}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4-1 11:03:58
CRS 发表于 2017-3-31 23: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轴重转移最主要的原因是
轮周牵引力和车钩牵引力不共线
这就像个杠杆,把车给撬起来了
于是才轴重转移
火 ...
你意思是,有一个如图示斜向的力作用于机车?{:4_104:}
顺便,开关那个事我基本想明白了,空开是肯定有的,比如SS8和DF11G的空开我都拉过,但是比如DF11G,可以在微机屏直接操作切除电机,这时候空开肯定是不会自动拉下的,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个二极管的封锁或者类似机制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4-1 11:10:31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00: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实际运用的时候六台电机不会同时抑制的,彼此状态不同会互相抵消这个波动,最后反映到柴油机这可能就不大了 ...
这个情况我是清楚的,但技术不能靠想当然,按照您的实情叙述,我觉得这车做的就有问题了{:4_104:}顺便,现在的电喷柴油机,响应速度的确比以前快,但终究不可能在瞬间完成,所有还是要看实际情况,可惜中国没这个东西,我就是想观察也没地看去{:4_104:}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4-1 11:11:02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01: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轴重转移不光发生在同一个转向架上的车轴之间,同一个车体前后两台转向架之间整体也会发生轴重转移的。只 ...
实际情况是后者大很多{:4_104:}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11:18:15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4-1 11: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实际情况是后者大很多
我正好给搞反了?{:4_82:}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4-1 11:35:29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11: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正好给搞反了?
肯定的{:4_104:}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11:36:06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3-31 14: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好像想多了,只要传感器足够精准即可
当然,如果能在理论上建个模,肯定会更好,但缺乏实用性 ...
我说的是精确到极限的状态。比如理论上轮对与钢轨踏面相对速度是多少的时候牵引力最大,那么我这个就让他始终是这么大。
相当于机车预先知道钢轨状况,在不同的位置输出不同的电流,让轮对始终以最理想的滑转速度输出最大牵引力。
而传感器,再灵敏也是发生滑转的时候才反应,加上控制电路的滞后,所以仍然是让相对速度在理论速度上下波动,只是可能幅度更小而已。
我这个其实就是说一个理想的极限。实际上现在的粘控技术,基本上已经把机车的牵引力潜力挖掘的差不多了。
不过我在想另一个问题,能否在转向架上,或者是车体上接近钢轨位置装电磁铁,需要的时候通电吸引钢轨,增大机车轴重,但对轨枕、路基来说还是原来的轴重。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4-1 12:15:33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11: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说的是精确到极限的状态。比如理论上轮对与钢轨踏面相对速度是多少的时候牵引力最大,那么我这个就让他 ...
我认为蠕滑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也就是说我们真正需要控制的并不是蠕滑速率,而且您肯定没有理解我说的“超临界状态”的真正含义,其实我觉得这个话题没必要说的太多,因为确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本身就很复杂,纠结于其中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大家都要被搞晕,而又没有太多意义{:4_104:}
传感器现在普遍用的应该是基于测速,但还可以有测力的,对吧,比如受力状态变化导致的电信号波动
加装电磁铁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有没有这个空间不好说,同时还要考虑外加磁场对牵引电机的影响
其实说实话,中国铁路压根就不可能纠结这些技术细节,有没有能力都单说,最关键的是,咱们不差钱啊,有费这个劲较这仨瓜俩枣的真儿的功夫我不如再加一个车头{:4_104:}国情就是这样,所以中国永远不可能在真正高精尖的领域里有所突破,咱也只有玩玩别人玩剩下的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14:04:20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4-1 12: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蠕滑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也就是说我们真正需要控制的并不是蠕滑速率,而且您肯定没有理解我说的“ ...
嘿嘿,你说加车头,我倒是觉得中国铁路是最不喜欢加车头的,恨不得万吨大列都用单机挑。
而欧美,稍微上点编组的列车都是重联或DPU。美国客车怎么说也没有中国的重,人家4200马力的P42DC还经常重联牵引呢。
欧美里边我感觉美国是最喜欢玩重联的,花样还挺多。他们以前生产过B-Unit,就是没有驾驶室,专门跟其他机车重联的。还有Slug柴油机、主发和变流电路都没有,只有机车的走行部,上边用水泥块充当主发等部分的重量,与专门改装过变流电路的“母机”重联,牵引电机由母机驱动。在干线上跑的Slug会带有电阻制动的电阻箱。
http://bbs.hasea.com/thread-565462-1-1.html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4-1 15:02:57
本帖最后由 铁道游击队长 于 2017-4-1 15:07 编辑
Lion2013 发表于 2017-4-1 14: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嘿嘿,你说加车头,我倒是觉得中国铁路是最不喜欢加车头的,恨不得万吨大列都用单机挑。
而欧美,稍微上 ...
这其实是两个概念,中国铁路不追求大牵引力,但在途功率偏大
我说的意思是,比如山区下雨,那一般就加补机了,没人会去想着去喀嚓那点黏着{:4_104:}
而在途功率偏大并不需要技术含量,无非是相对比较毁车罢了